一、经典固有免疫细胞
经典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1.单核细胞
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3%~8%。单核细胞通常在血液中停留12~24小时后,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趋化因子作用下迁移至全身组织器官,分化发育为巨噬细胞。
2.巨噬细胞(mφ)
由定居和游走两类细胞组成。定居在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有不同的命名,如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等;游走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中,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及识别吞噬和杀伤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能力;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还具有摄取、加工、提呈抗原引发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杀菌、参与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
巨噬细胞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杀伤破坏摄取的病原体:①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包括反应性氧中间物(ROI)和反应性氮中间物(RNI)杀菌系统,前者是指生成超氧阴离子、游离羟基、过氧化氢和单态氧发挥杀菌作用的系统;后者是催化L-精氨酸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发挥杀菌和细胞*作用的系统。②氧非依赖杀菌系统包括胞内乳酸累积对病原体的抑杀作用、溶酶体内溶菌酶破坏细菌肽聚糖产生的杀菌作用、a-防御素等抗菌肽对病原体的裂解破坏作用。
3.树突状细胞(DC)
包括来源于骨髓共同髓样前体的经典DC,来源于骨髓共同淋巴样前体的浆细胞样DC和来源于间充质祖细胞的滤泡DC。
(1)经典树突状细胞(cDC):包括未成熟DC和成熟DC,未成熟DC摄取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后开始迁移,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后发育成熟。成熟DC可分泌对初始T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因子,可有效提呈抗原激活初始T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2)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摄取、加工、提呈抗原能力微弱,在机体抗病*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3)滤泡树突状细胞(FDC):没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可有效识别捕获细菌及其裂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补体复合物等,并以免疫复合物包被小体形式长期滞留浓缩于细胞表面,同时合成分泌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使B淋巴细胞有效识别、摄取、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
4.粒细胞
主要分布于血液和黏膜结缔组织中,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粒细胞是参与炎症或过敏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
(1)中性粒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60%~70%,其产生速率高,但存活期短(约为2~3天)。中性粒细胞可到感染炎症部位发挥作用。中性粒细胞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对病原体的识别结合,介导产生吞噬杀菌作用;还可通过细胞*作用对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杀伤破坏作用。
(2)嗜酸性粒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6%,其主要作用有:①脱颗粒释放主要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和过氧化物酶*杀寄生虫;②合成分泌白三烯(LTs)等细胞因子,参与和促进局部炎症或过敏性炎症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仅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0.2%,可被相关趋化因子从血液中招募到炎症或过敏性炎症反应部位发挥作用。参与和促进局部过敏性炎症反应。
5.肥大细胞
来源于外周血中的肥大细胞前体,主要存在于黏膜和结缔组织中。在病原体感染或变应原侵入部位黏膜上皮或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被招募到病原体感染部位并使之活化,通过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和促进局部炎症反应。
二、固有淋巴样细胞
固有淋巴样细胞(ILCs)不表达特异性/泛特异性抗原受体,故其活化不依赖于对抗原的识别,自然杀伤细胞也归属于固有淋巴样细胞。
1.自然杀伤细胞(NK)
广泛分布于血液、外周淋巴组织、肝、脾等脏器中。NK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泛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表达一系列与其活化和抑制相关的调节性受体,并通过上述调节性受体对机体“自身”与“非己”成分的识别,选择性杀伤肿瘤或病*感染靶细胞。可使巨噬细胞活化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作用。
(1)NK细胞表面的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
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激发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称为活化性杀伤细胞受体(AKR),简称杀伤活化受体;另一类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可抑制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称为抑制性杀伤细胞受体(IKR),简称杀伤抑制受体。
(2)NK细胞对肿瘤或病*感染靶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机制
通常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共同表达于NK细胞表面,二者均可识别结合表达于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正常表达情况下,NK细胞可因表面杀伤抑制受体的作用占主导地位而不能杀伤自身组织细胞。在病*感染或细胞癌变时,可因上述靶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缺失或表达低下,使NK细胞表面杀伤抑制受体功能丧失;同时可因上述靶细胞异常或上调表达某些非MHCI类配体分子,为NK细胞表面杀伤活化受体提供了新的或数量充足的靶标,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颗粒酶、TNF-a和表达FasL等作用方式杀伤肿瘤或病*感染靶细胞。
三、固有淋巴细胞(ILLs)
ILLs主要包括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其表面抗原识别受体(TCR或BCR)由胚系基因直接编码产生,为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对某些病原体感染或肿瘤靶细胞表面特定表位分子或某些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识别结合而被激活,并通过释放一系列细胞*性介质使上述靶细胞裂解破坏,或产生以IgM为主的抗菌抗体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