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在美国巴尔的摩的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拍摄的移植手术现场。新华社发
当你的心脏即将停止跳动,如果有一个机会可重获“心”生,哪怕是一颗猪的心脏,你会接受吗?为了活下去,57岁的美国男子戴维·贝内特选择了接受。
人类从未停止对生命的探索,也不会拘泥于自然所赋予的躯体本身。今年1月份,全球首例猪心脏移植人体手术,无疑给器官移植技术带来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也给生命科学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与思考。
这场特殊的心脏移植背后有怎样的科技突破?为什么会选择猪心脏移植?当前心脏移植面临哪些难题?当心脏因疾病即将停止跳动的时候,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吗?
一次大胆的尝试
戴维·贝内特患有心力衰竭,病情已进入终末期,不靠机器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心肺功能。用他自己的话说:“要么死,要么移植。”
手术前,这名男子的心脏已无法为全身泵出足够的血液,仅靠一台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维系生命。也正因如此,贝内特已完全离不开病床,这样的日子过了大约50天。医生清楚,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根据报道,由于心力衰竭与心律不齐等病症的严重程度,贝内特已失去接受常规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资格。对他来说,如果想活下去,唯一的选择就是接受马里兰大学的实验性疗法,也就是这次的猪心脏移植。
河医院心脏外科主任陈子英说,心脏移植从手术技术上来说,基本已没有任何难度,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手术后一年的存活率高达94%-95%。
我国的第一例、同时也是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是医院完成的,此后,心脏移植在中国不断开展,也有移植后患者存活20年以上的报道。
但是,医学界还面临着一大难题:心脏从哪里来?
“器官移植分为异种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和亲体移植。”陈子英介绍,其中,亲体移植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器官移植;同种异体移植指器官的供者和受者同种但非同一个体,遗传基因有差异,常伴排斥反应;异种移植,即跨物种器官移植。当前国内90%以上的器官移植都是同种异体移植。
为了解决移植器官短缺的困境,科学家们将视线转向了动物器官。
其实,有关猪的异种器官移植,科研人员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目前,猪的心脏瓣膜、眼角膜等组织工程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人体临床,猪胰岛细胞和皮肤异种移植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而猪的肾脏这种大器官的异种移植也已完成临床前试验,具备开展人体临床试验的基础。
这也不是一次空穴来风的“改造”猪心计划。为提高手术成功率,这次手术前,科学家团队已尝试将猪的心脏移植到50只狒狒体内进行试验,以研究免疫抑制、低血压、血液凝固受阻等术后反应的应对方法。而在猪心脏移植前,美国研究人员也成功将基因修改后的猪肾脏移植到了一位肾功能不全的脑死亡患者的大腿上,虽然体外观察试验只持续了三天,但没有出现排异反应。
从专业角度,专家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