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在美国传播开来。被这种病毒感染的患者,免疫系统溃不成军,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最后死亡。年,来自美、法两国的两位学者分别独立分离出了这种病毒,称之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感染导致的疾病称为艾滋病(AIDS),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几十年来,人们在抗艾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国内外市场格局有何不同?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通过攻击人体CD4免疫细胞,使免疫系统逐渐崩溃,最终一些常见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甚至感冒等,都可能导致艾滋病人死亡。目前,艾滋病依然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来阻断HIV复制,进而较好控制病情。
根据印度市场分析公司财富商业洞察(FortuneBusinessInsights)的最新数据,年艾滋药物市场规模为.9亿美元。这一数字预计将在年增至.8亿美元(亿人民币),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9%。不断增加的艾滋病例,促进了全球市场对艾滋药物的需求,同时也成为各大药企兵家必争之地。与之相对应的,根据PDB数据,年我国抗HIV药物市场规模约15亿元,尚不足全球市场的百分之一,我国为何会在艾滋病治疗市场缺位?当前抗HIV药物发展状况如何?
抗HIV药物发展历程:单一疗法——“鸡尾酒”疗法——长效治疗
从年HIV病毒首次被分离出来,到FDA批准第一款治疗药物,并没有间隔太久。年3月19日,首个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获批上市,这是一种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在人们为艾滋病无药可治而惶恐焦虑的年代,齐多夫定的出现犹如黑暗里的一道光。
而几年后,人们很快发现,仅靠单一的药物并不能解决HIV感染的问题。症状一度得到控制的患者,血液里的病毒水平很快就重新上升。而且病毒还会发生突变,以抵抗药物作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又有不少新的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获批上市,但治疗效果依旧不理想。
时间很快来到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教授提出多种抗病毒药物同时或序贯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即通过针对艾滋病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环节,起到相加或协同作用,从而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耐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此即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ActiveAntiretrovirualTherapy,HAART),亦被形象称为鸡尾酒疗法。随后,鸡尾酒疗法成为了治疗艾滋病的主流疗法,为数千万人带来了希望。
21世纪后,新型抗艾药物不断涌现。目前,国际上抗HIV药物按照不同靶点可以分类六大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膜融合抑制剂(FIs)和CCR5抑制剂。当下,艾滋病已经由绝症转变成了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整理自PharmSnap数据库(